一品楼免费论坛官网_唐人阁论坛官网入口_逍遥阁论坛交流_风楼阁全国信息交友平台

分享缩略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资讯中心> 正文

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研修班圆满举办

2025-08-14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8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指导,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博硕星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福州译国译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研修班”在陕西西安圆满举办。本次研修班由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博硕星睿·翻译技术教育研究院承办,陕西省翻译协会、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西安迪佳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胡宗锋、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冯正斌、译国译民集团董事长林世宋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嘁鞘接沙ぐ泊笱夤镅г焊痹撼ぢ礴鞒?。


前沿展望  政产学研共话大模型时代翻译教育新图景

王飞致辞

 王飞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他强调,大模型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融入翻译实践的日常工具。翻译行业各方应积极拥抱技术、促进融合创新,携手迈向“人机共生、协同进化”的发展新阶段。一方面要深化人机协同,积极推动构建高效、智能、可持续的人机协同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协同,在翻译技术基础设施共建、翻译技术普及应用、翻译技术标准建设、跨学科融合探索等方面开拓大模型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的新路径。他表示,翻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机构、企业的协同联动,与社会各界携手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共同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共生共荣的新生态。

胡宗锋致辞

 胡宗锋表示,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必然伴随着挑战与机遇。他引用墨子、庄子等先贤的深刻洞见,指出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人文定力的重要性。他强调,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技术崇拜中迷失自我。唯有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语言修养,方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淘汰。

冯正斌致辞

 冯正斌介绍了长安大学的发展历程,指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秉持“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他表示,在技术革新浪潮中,既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更要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本次研修班汇聚了国内翻译技术领域顶尖专家,搭建了宝贵平台,希望学员通过研修班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实效,共同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

林世宋致辞

 林世宋表示,译国译民集团高度重视翻译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培养高端翻译人才。他指出,译者掌握翻译技术有助于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尽管翻译技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但业界对人工译后编辑仍有较大需求。技术深刻影响翻译行业,翻译教育与培训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在研修中与师生携手探索翻译教育发展新路径。

马瑛主持开班仪式





行业洞见  大模型技术重构外语教育生态的实践路径




 本次研修班以“技术赋能、人文守正”为核心理念,采用“理论精讲+场景实训+案例研讨”教学模式,通过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发展、翻译实践、教学设计、科研实践等四大专题???,着力提升学员的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崔启亮、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曹达钦、天津外国语大学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运营中心主任朱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王华树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为研修班授课。

崔启亮:科技越发展,越需要高水平外语人才

崔启亮授课

 崔启亮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大语言模型时代的外语学科发展路径。他从技术原理与行业趋势、应用场景与创新潜力、工具测评与资源整合三个维度,解析了大语言模型对外语专业的变革性影响,并现场演示了提示词设计、语料训练、结果优化等核心技能。

曹达钦:大模型拓展科研边界,智能优化交付全流程

曹达钦授课

 曹达钦基于多年行业实践经验,系统阐释了技术赋能翻译全流程的创新路径。他从日常工作效率提升、科研课题边界拓展、项目交付质量优化三个维度,详细剖析了大模型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创新应用,并通过典型项目案例展示了人机协同的实践模式。

朱华:智能教育新范式,知行合一见真章

朱华授课

 朱华创新性采用“寓教于行”模式,组织学员围绕“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课程设计”展开实战演练。他通过分组研讨、案例分析和模拟设计等互动环节,系统展示了智能技术在教学目标设定、内容重构和评估创新中的具体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王华树:未来翻译领域的人机深度协作路径

王华树授课

 王华树系统阐释了大模型技术在翻译教学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他深入剖析了当前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核心痛点,通过翻译技术发展的三阶段演进脉络,讲解了嵌入式(Embedding)、协作伙伴(Copilot)和智能体(Agent)三大人机协作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别演示了三种模式的实现路径与应用场景。



思想碰撞  多维探讨翻译技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

 本次研修班还举办了“翻译技术人才培养及双师型师资建设交流会”和“外语院校翻译技术课程建设案例座谈会”两场专题沙龙,现场交流气氛热烈,观点碰撞富有建设性,崔启亮、曹达钦、朱华、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生宁静、译国译民集团合伙人兼市场总监谢亮亮、北京博硕星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羽翔等参与交流。

翻译技术人才培养及双师型师资建设交流会

交流会现场

 在“翻译技术人才培养及双师型师资建设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人才培养战略、双师型师资建设模式、翻译技术课程改革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崔启亮表示,未来翻译人才培养需构建“学科知识+外语能力+技术赋能”的三维能力体系,以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曹达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经验,分享了学科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交流会上,与会人员就大模型技术与翻译教学深度融合展开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推动数智化教学模式创新需加强技术应用、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评价方式,为翻译技术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外语院校翻译技术课程建设案例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在“外语院校翻译技术课程建设案例座谈会”上,宁静分享了课程建设的三大关键突破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平衡之道,要破解传统翻译理论与现代技术工具教学融合难题;二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要通过技术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重构教学场景;三是资源整合的协同机制,要推动建立翻译技术课程共建联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宁静指出,翻译技术教学的核心不在于传授特定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而在于培养学生在技术变革中持续学习、灵活应用和创造价值的关键能力。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人员对翻译人才培养本质的思考,为外语院校翻译技术课程建设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研修班合影

 本次研修班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前沿课程与实战训练,助力外语人才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外语+AI”复合能力提升,既是对大模型技术浪潮下外语教育革新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技术赋能”与“人文守正”深度融合的有益实践,为外语专业教育和翻译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